第三章:兼濟天下——天禦龍井
關燈
小
中
大
記憶裏的那年,晚風輕吹,恰是龍井山最美的深秋,金燦燦的銀杏,如火的楓林,還有朝你慢慢走來的江南女子,如一抹淡雅清風……如今,春雨氤氳,青茶吐翠,立於山林深處,合起眼,聆聽春天的呼吸……
日近谷雨,天禦龍井;山河碧海,又制新茶;空山鳥語幽,茶女相應歌;怡然沈自醉,乾坤暢悠然。(明代許次紓在《茶疏》中談及采茶時節時:“清明太早,立夏太遲,谷雨前後,其時適中”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,清明後,谷雨前,乃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之時。)遠山腳下,潺潺流水,如絲如絹,如夢如幻,可見茶舍,蒼竹環肆。
茶舍內,她將一杯清茶遞給征炆:“色綠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。”仙茗之香悠然騰起,繞於鼻尖:“龍井,既是地名,又是泉名,亦是茶名。”(征炆一友)阮雙峰道:“雨前細芽,虎跑泉泡之,則潤色更佳,香韻尤足。(明代,高濂《四時幽賞錄》載:“西湖之泉,以虎跑為最。西山之茶,以龍井為佳。”)”征炆輕輕一品,細細回味:“只是少了些什麽。”阮雙峰輕輕放下茶盞:“征炆可是想起了什麽?”征炆只是聞著茶香,慢慢回道:“三分桂花甜,七分龍井香……”他想起了那年,西子湖畔,早開的桂香,邂逅的佳人。月夜中,攜著知己,蕩舟西子,不問人間世事,暢享夜色之安寧;擡起頭,明月裏的桂樹,都觸手可及,不再遙遠;畫舫內,杯中的龍井沈浮如夢,隱約飄來的一縷花香,使人沈靜安詳,仿佛被帶入了一場醒不來的夢……
“慕公子說的定是桂花龍井吧!”珍兒一聲,打斷了征炆回憶:“小姐泡的茶,自然是不一樣!”阮雙峰道:“這麽說來,讓征炆兄回味無窮的桂花龍井,乃是出自林蓉姑娘之手。”他遙思著:“清明綠葉,中秋桂花,清婉蘊香,盡是江南的春秋兩味。”他問道:“林蓉姑娘,你如何思得此茶?”林蓉對他微微一笑:“阮公子,林蓉只是將龍井用鮮桂花窖制而成。如此,既不失茶之韻味,又帶有桂花濃郁。”說完,她望向征炆:“只是,窖制的桂花龍井本就不多。”征炆對阮雙峰道:“將茶宜沖泡至青瓷盞裏,任裊裊香韻鋪陳殆盡,再靜而品之,更覺幽淡與沁甜。”阮雙峰回道:“如此一來,我定要一品!”珍兒笑道:“那阮公子可是要好等了呢。待到整個杭州城桂花滿樹之際,小姐才會開制新茶。”阮雙峰笑道:“如此看來,此茶之稀遠甚獅峰啊(獅峰龍井)!”征炆聞著茶香:“自然如是。”
阮雙峰問道林蓉:“林蓉姑娘,自古以來,寧海便產茶要地。”林蓉點點頭:“恩,茶山茶。”阮雙峰繼續道:“三年前,我曾去寧海茶山,這千米山巔,終年雲霧繚繞,的確是產茶好地。此茶集天地之精華,細嫩挺秀,翠綠顯毫。泡之,香氣清香持久,滋味鮮爽回甘……”林蓉問道:“此茶較之龍井如何?”阮雙峰回道:“茶山茶,乃高山雲霧之茶,較之龍井則別有一番風味。”
少頃,只聞珍兒不禁俏然一問:“阮公子,為何武林之地,唯獨這龍井最負盛名呢?”阮雙峰回道:“珍兒啊,這選茶不光要看形色,更要看其香韻。”珍兒喃喃道:“香韻?”阮雙峰回道:“不管是杭州的寶林、白雲、香林,還是城外的六安、羅介,所產之茶皆不如龍井的清雅馥郁。”他繼續道:“說到底,那些茶啊,都缺少那中和之氣。”他補了一句:“不是香氣過烈,就是入味過於苦澀,少了這分淡雅,便稱不得上品嘍。”征炆輕輕放下茶盞:“阮兄所言不錯,特別是雨前的龍井,啜飲淡然,似乎無味,但飲過後卻感受到一股太和之氣。”阮雙峰接道:“何況這龍井水清茶綠,即便是富貴人家也不能求得,茶每歲所產,不過數斤。”珍兒應道:“那麽稀少呀!”阮雙峰道:“前兒陣子,織造局來人、臬司衙門來人……”他不禁搖了搖頭:“日近谷雨,平日來我這兒的常客反倒成了稀客。”
珍兒細品一口,思道:“這品茶,究竟要如何品呀?”她又問道:“阮大哥,這龍井山的村民,皆以茶為生計嗎?”阮雙峰回道:“那是自然。”征炆道:“我朝茶稅較輕,茶利頗厚,故在適宜種茶之地,百姓大多以茶為主要生計。”阮雙峰嘆了一聲氣,征炆問道:“阮兄為何嘆氣?”阮雙峰回道:“人為錢死,鳥為食亡。按照大明律例,販賣私茶出境者,亦罪當致死。每年谷雨前後,也是稽查最嚴之時,總會有人喪命於此。”珍兒傷懷道:“原來,販賣私茶的結果與私鹽一樣。”只見征炆道:“相比鹽課,茶之課稅甚是輕薄。這茶商雖比不得鹽商,卻同樣有著萬貫家財,借課稅之薄,擁得厚利。也正是如此,私茶不止……”阮雙峰道:“可對茶戶來說,每年啊,這茶稅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”他轉頭看了看林蓉,隨後道:“我記得,在洪武年間,寧海縣丞收取他人羅娟千匹,寶鈔伍佰貫,故意盈滿茶樹數量,使茶戶少交賦稅。縣府推官多次告誡他要如實上報,可是這縣丞就是不聽,還將推官綁起來,套上枷鎖,關至縣牢。後來臺州知府前去解救,厚利之下,這縣丞居然敢手持舞起加以阻攔。”珍兒問道:“太無法無天了,後來呢?”阮雙峰回道:“最後這位縣丞啊,被淩遲處死了。”只聞林蓉道:“志高行潔的人,絕不會被自私的欲望所左右,他們都註重修身養性。正所謂‘君子之求利也略,其遠害也早,其避辱也懼,其行道理也勇’。”
只聞珍兒道:“人間百味鹽為上,人可以不喝茶,卻不可以不吃鹽,可如今這鹽價,真的好高……”說完,不禁嘆了口氣。征炆道:“昔神農世代,夙沙初作,煮海為鹽,煎鹽之法,盡始於此。誰都明白,產鹽之本極低,可鹽價卻甚高。”珍兒打斷道:“誰都知道鹽是人的必需品,無鹽則腫。所以鹽才賣如此高價,也不知道是哪個挨千刀開的頭。”
征炆問道林蓉:“林蓉可還記得河東鹽場?”林蓉緩緩道:“恩,山西運城,河東鹽場。”征炆道:“林蓉可知,這運城,古稱河東,漢代叫司鹽城。運城是為了鹽務鹽運而專門設立一座城池,這在華夏歷史上是空前絕後,絕無僅有的。”珍兒道:“原來,運城是如此由來。”征炆沈下了聲調:“一言以蔽之,運城的設立,是元統治者為了加強鹽務管理,保障食鹽供給之必然,但更重要的是確保國庫收入,鞏固權力。僅此一地的鹽稅,最高之時,竟占天下財稅之八一。”征炆遙思著:“歷史上,涿鹿之戰與阪泉之戰後,黃帝爭奪便奪取了河東鹽池的控制權,誰控制了河東鹽池,誰就控制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,誰終將成為各部落之首領。換句話說,發起這兩場戰爭,就是為了爭奪河東鹽池。”珍兒驚訝道:“原來爭奪中原是為了鹽。”阮雙峰道:“的確,自古誰有了鹽這個資源,誰就能大發橫財。一些商人也是依靠鹽而平地暴富。據說範蠡棄官之後,就是以鹽起家。”珍兒問道:“就是被稱作商聖的範蠡嗎?”征炆點點頭道:“鹽是塊肥肉,管仲是看得最透的,他曾對齊桓公言:‘唯官山海為可耳’。(桓公曰:“何謂官山海?”管子對曰:“海王之國,謹正鹽策。”桓公曰:“何謂正鹽策?”管子對曰:“十口之家十人食鹽,百口之家百人食鹽。終月,大男食鹽五升少半,大女食鹽三升少半,吾子食鹽二升少半,此其大歷也。鹽百升而釜。令鹽之重升加分強,釜五十也;升加一強,釜百也;升加二強,釜二百也。鐘二千,十鐘二萬,百鐘二十萬,千鐘二百萬。萬乘之國,人數開口千萬也,禺策之,商日二百萬,十日二千萬,一月六千萬。萬乘之國,正九百萬也。月人三十錢之籍,為錢三千萬。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,而有二國之籍者六千萬。使君施令曰:吾將籍於諸君吾子,則必囂號。今夫給之鹽策,則百倍歸於上,人無以避此者,數也。”)也是因為他,開創了華夏鹽政之先河。奪私有為官有,變課稅為壟斷。”林蓉道:“太史公評道:‘齊桓公用管仲之某,通輕重之權,繳山海之業,以朝諸侯,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’。”她微微垂眉:“只是……只是,興,百姓苦,亡,百姓苦。”阮雙峰接道:“桓公雖使國富、卻以弱民抑商為代價。官營壟斷害人(百姓)害己(統治階級),”征炆道:“一切之罪,全在權力之壟斷……”
征炆道:“官山海開的這個頭,使得鹽政成為了所有帝國的統治根本。秦時,鹽利更是二十倍於古。”他緩緩喝了口茶:“可人心總是不會滿足的。漢初,王朝將土地授予經歷了戰亂的幸存者,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念。朝廷輕徭薄賦,與民休息。同時王朝開放了山川湖泊,允許人民發展私營經濟,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之下,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,社會財富極大積累。到武帝時,朝廷正式實行了鹽鐵專政,籠天下鹽鐵與民爭利。漢昭帝時,帝國民怨自然不止,便有了鹽鐵之議。”珍兒問道:“什麽是鹽鐵之議?”林蓉回道:“那時候,昭帝的外祖父霍光,借昭帝之名,令丞相田千秋、禦史大桑弘羊,召集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,就武帝時期之政策,特別是鹽鐵專賣之政,進行的辯論。”珍兒道:“那最後呢?”征炆微微一搖頭:“天下並無大變。”他繼續道:“至唐朝,國稅收入,鹽利近半。當年安史之亂,唐帝國為了籌措軍費,鎮壓安祿山,立下‘榷鹽法’,榷鹽法一出,鹽價暴漲。(將鹽戶生產的鹽全部低價收購而來,再高價賣給民眾。)可即便在按時之亂平定後,榷鹽法仍舊繼續。繼唐之後,宋之鹽利,亦是如此,而元之財政,十之七八,依靠鹽利。”珍兒問道:“大明朝也是這樣嗎?”征炆輕輕抿了口茶:“兩淮鹽,天下鹹。如今兩淮鹽業,亦是國之根本。”他望向東南:“倭寇猖獗,依海衛巢,亦依鹽以活,若官鹽價平,制私鹽則無利可圖,則梟自散,無所用其捕也。”阮雙峰聽罷,不禁一笑:“文庭啊,說到底還是兩個字。”他泡來一盞新茶:“欲望。”文庭點點頭:“阮兄所言極是。老子說的好:‘禍莫大於不知足.咎莫大於欲得’。從古至今,人心之欲往往無盡貪婪,對物質上不懈追逐、對權位上的努力攀延……(國家職能之一是維護社會秩序,緩和階級沖突,從而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。但是封建王朝,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,沒有法制的約束,依托國家權利,它能夠很容易地對社會財富進行掠奪。每個封建王朝的末期,國家對社會財富的掠奪是空前的,社會秩序也早已混亂不堪。)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日近谷雨,天禦龍井;山河碧海,又制新茶;空山鳥語幽,茶女相應歌;怡然沈自醉,乾坤暢悠然。(明代許次紓在《茶疏》中談及采茶時節時:“清明太早,立夏太遲,谷雨前後,其時適中”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,清明後,谷雨前,乃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之時。)遠山腳下,潺潺流水,如絲如絹,如夢如幻,可見茶舍,蒼竹環肆。
茶舍內,她將一杯清茶遞給征炆:“色綠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。”仙茗之香悠然騰起,繞於鼻尖:“龍井,既是地名,又是泉名,亦是茶名。”(征炆一友)阮雙峰道:“雨前細芽,虎跑泉泡之,則潤色更佳,香韻尤足。(明代,高濂《四時幽賞錄》載:“西湖之泉,以虎跑為最。西山之茶,以龍井為佳。”)”征炆輕輕一品,細細回味:“只是少了些什麽。”阮雙峰輕輕放下茶盞:“征炆可是想起了什麽?”征炆只是聞著茶香,慢慢回道:“三分桂花甜,七分龍井香……”他想起了那年,西子湖畔,早開的桂香,邂逅的佳人。月夜中,攜著知己,蕩舟西子,不問人間世事,暢享夜色之安寧;擡起頭,明月裏的桂樹,都觸手可及,不再遙遠;畫舫內,杯中的龍井沈浮如夢,隱約飄來的一縷花香,使人沈靜安詳,仿佛被帶入了一場醒不來的夢……
“慕公子說的定是桂花龍井吧!”珍兒一聲,打斷了征炆回憶:“小姐泡的茶,自然是不一樣!”阮雙峰道:“這麽說來,讓征炆兄回味無窮的桂花龍井,乃是出自林蓉姑娘之手。”他遙思著:“清明綠葉,中秋桂花,清婉蘊香,盡是江南的春秋兩味。”他問道:“林蓉姑娘,你如何思得此茶?”林蓉對他微微一笑:“阮公子,林蓉只是將龍井用鮮桂花窖制而成。如此,既不失茶之韻味,又帶有桂花濃郁。”說完,她望向征炆:“只是,窖制的桂花龍井本就不多。”征炆對阮雙峰道:“將茶宜沖泡至青瓷盞裏,任裊裊香韻鋪陳殆盡,再靜而品之,更覺幽淡與沁甜。”阮雙峰回道:“如此一來,我定要一品!”珍兒笑道:“那阮公子可是要好等了呢。待到整個杭州城桂花滿樹之際,小姐才會開制新茶。”阮雙峰笑道:“如此看來,此茶之稀遠甚獅峰啊(獅峰龍井)!”征炆聞著茶香:“自然如是。”
阮雙峰問道林蓉:“林蓉姑娘,自古以來,寧海便產茶要地。”林蓉點點頭:“恩,茶山茶。”阮雙峰繼續道:“三年前,我曾去寧海茶山,這千米山巔,終年雲霧繚繞,的確是產茶好地。此茶集天地之精華,細嫩挺秀,翠綠顯毫。泡之,香氣清香持久,滋味鮮爽回甘……”林蓉問道:“此茶較之龍井如何?”阮雙峰回道:“茶山茶,乃高山雲霧之茶,較之龍井則別有一番風味。”
少頃,只聞珍兒不禁俏然一問:“阮公子,為何武林之地,唯獨這龍井最負盛名呢?”阮雙峰回道:“珍兒啊,這選茶不光要看形色,更要看其香韻。”珍兒喃喃道:“香韻?”阮雙峰回道:“不管是杭州的寶林、白雲、香林,還是城外的六安、羅介,所產之茶皆不如龍井的清雅馥郁。”他繼續道:“說到底,那些茶啊,都缺少那中和之氣。”他補了一句:“不是香氣過烈,就是入味過於苦澀,少了這分淡雅,便稱不得上品嘍。”征炆輕輕放下茶盞:“阮兄所言不錯,特別是雨前的龍井,啜飲淡然,似乎無味,但飲過後卻感受到一股太和之氣。”阮雙峰接道:“何況這龍井水清茶綠,即便是富貴人家也不能求得,茶每歲所產,不過數斤。”珍兒應道:“那麽稀少呀!”阮雙峰道:“前兒陣子,織造局來人、臬司衙門來人……”他不禁搖了搖頭:“日近谷雨,平日來我這兒的常客反倒成了稀客。”
珍兒細品一口,思道:“這品茶,究竟要如何品呀?”她又問道:“阮大哥,這龍井山的村民,皆以茶為生計嗎?”阮雙峰回道:“那是自然。”征炆道:“我朝茶稅較輕,茶利頗厚,故在適宜種茶之地,百姓大多以茶為主要生計。”阮雙峰嘆了一聲氣,征炆問道:“阮兄為何嘆氣?”阮雙峰回道:“人為錢死,鳥為食亡。按照大明律例,販賣私茶出境者,亦罪當致死。每年谷雨前後,也是稽查最嚴之時,總會有人喪命於此。”珍兒傷懷道:“原來,販賣私茶的結果與私鹽一樣。”只見征炆道:“相比鹽課,茶之課稅甚是輕薄。這茶商雖比不得鹽商,卻同樣有著萬貫家財,借課稅之薄,擁得厚利。也正是如此,私茶不止……”阮雙峰道:“可對茶戶來說,每年啊,這茶稅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”他轉頭看了看林蓉,隨後道:“我記得,在洪武年間,寧海縣丞收取他人羅娟千匹,寶鈔伍佰貫,故意盈滿茶樹數量,使茶戶少交賦稅。縣府推官多次告誡他要如實上報,可是這縣丞就是不聽,還將推官綁起來,套上枷鎖,關至縣牢。後來臺州知府前去解救,厚利之下,這縣丞居然敢手持舞起加以阻攔。”珍兒問道:“太無法無天了,後來呢?”阮雙峰回道:“最後這位縣丞啊,被淩遲處死了。”只聞林蓉道:“志高行潔的人,絕不會被自私的欲望所左右,他們都註重修身養性。正所謂‘君子之求利也略,其遠害也早,其避辱也懼,其行道理也勇’。”
只聞珍兒道:“人間百味鹽為上,人可以不喝茶,卻不可以不吃鹽,可如今這鹽價,真的好高……”說完,不禁嘆了口氣。征炆道:“昔神農世代,夙沙初作,煮海為鹽,煎鹽之法,盡始於此。誰都明白,產鹽之本極低,可鹽價卻甚高。”珍兒打斷道:“誰都知道鹽是人的必需品,無鹽則腫。所以鹽才賣如此高價,也不知道是哪個挨千刀開的頭。”
征炆問道林蓉:“林蓉可還記得河東鹽場?”林蓉緩緩道:“恩,山西運城,河東鹽場。”征炆道:“林蓉可知,這運城,古稱河東,漢代叫司鹽城。運城是為了鹽務鹽運而專門設立一座城池,這在華夏歷史上是空前絕後,絕無僅有的。”珍兒道:“原來,運城是如此由來。”征炆沈下了聲調:“一言以蔽之,運城的設立,是元統治者為了加強鹽務管理,保障食鹽供給之必然,但更重要的是確保國庫收入,鞏固權力。僅此一地的鹽稅,最高之時,竟占天下財稅之八一。”征炆遙思著:“歷史上,涿鹿之戰與阪泉之戰後,黃帝爭奪便奪取了河東鹽池的控制權,誰控制了河東鹽池,誰就控制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,誰終將成為各部落之首領。換句話說,發起這兩場戰爭,就是為了爭奪河東鹽池。”珍兒驚訝道:“原來爭奪中原是為了鹽。”阮雙峰道:“的確,自古誰有了鹽這個資源,誰就能大發橫財。一些商人也是依靠鹽而平地暴富。據說範蠡棄官之後,就是以鹽起家。”珍兒問道:“就是被稱作商聖的範蠡嗎?”征炆點點頭道:“鹽是塊肥肉,管仲是看得最透的,他曾對齊桓公言:‘唯官山海為可耳’。(桓公曰:“何謂官山海?”管子對曰:“海王之國,謹正鹽策。”桓公曰:“何謂正鹽策?”管子對曰:“十口之家十人食鹽,百口之家百人食鹽。終月,大男食鹽五升少半,大女食鹽三升少半,吾子食鹽二升少半,此其大歷也。鹽百升而釜。令鹽之重升加分強,釜五十也;升加一強,釜百也;升加二強,釜二百也。鐘二千,十鐘二萬,百鐘二十萬,千鐘二百萬。萬乘之國,人數開口千萬也,禺策之,商日二百萬,十日二千萬,一月六千萬。萬乘之國,正九百萬也。月人三十錢之籍,為錢三千萬。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,而有二國之籍者六千萬。使君施令曰:吾將籍於諸君吾子,則必囂號。今夫給之鹽策,則百倍歸於上,人無以避此者,數也。”)也是因為他,開創了華夏鹽政之先河。奪私有為官有,變課稅為壟斷。”林蓉道:“太史公評道:‘齊桓公用管仲之某,通輕重之權,繳山海之業,以朝諸侯,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’。”她微微垂眉:“只是……只是,興,百姓苦,亡,百姓苦。”阮雙峰接道:“桓公雖使國富、卻以弱民抑商為代價。官營壟斷害人(百姓)害己(統治階級),”征炆道:“一切之罪,全在權力之壟斷……”
征炆道:“官山海開的這個頭,使得鹽政成為了所有帝國的統治根本。秦時,鹽利更是二十倍於古。”他緩緩喝了口茶:“可人心總是不會滿足的。漢初,王朝將土地授予經歷了戰亂的幸存者,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念。朝廷輕徭薄賦,與民休息。同時王朝開放了山川湖泊,允許人民發展私營經濟,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之下,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,社會財富極大積累。到武帝時,朝廷正式實行了鹽鐵專政,籠天下鹽鐵與民爭利。漢昭帝時,帝國民怨自然不止,便有了鹽鐵之議。”珍兒問道:“什麽是鹽鐵之議?”林蓉回道:“那時候,昭帝的外祖父霍光,借昭帝之名,令丞相田千秋、禦史大桑弘羊,召集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,就武帝時期之政策,特別是鹽鐵專賣之政,進行的辯論。”珍兒道:“那最後呢?”征炆微微一搖頭:“天下並無大變。”他繼續道:“至唐朝,國稅收入,鹽利近半。當年安史之亂,唐帝國為了籌措軍費,鎮壓安祿山,立下‘榷鹽法’,榷鹽法一出,鹽價暴漲。(將鹽戶生產的鹽全部低價收購而來,再高價賣給民眾。)可即便在按時之亂平定後,榷鹽法仍舊繼續。繼唐之後,宋之鹽利,亦是如此,而元之財政,十之七八,依靠鹽利。”珍兒問道:“大明朝也是這樣嗎?”征炆輕輕抿了口茶:“兩淮鹽,天下鹹。如今兩淮鹽業,亦是國之根本。”他望向東南:“倭寇猖獗,依海衛巢,亦依鹽以活,若官鹽價平,制私鹽則無利可圖,則梟自散,無所用其捕也。”阮雙峰聽罷,不禁一笑:“文庭啊,說到底還是兩個字。”他泡來一盞新茶:“欲望。”文庭點點頭:“阮兄所言極是。老子說的好:‘禍莫大於不知足.咎莫大於欲得’。從古至今,人心之欲往往無盡貪婪,對物質上不懈追逐、對權位上的努力攀延……(國家職能之一是維護社會秩序,緩和階級沖突,從而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。但是封建王朝,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,沒有法制的約束,依托國家權利,它能夠很容易地對社會財富進行掠奪。每個封建王朝的末期,國家對社會財富的掠奪是空前的,社會秩序也早已混亂不堪。)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